当前位置:
首页 > 美国 > 移民资讯 > 子女教育 >

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项法则(一)

2016-01-22

近段日子,津桥移民听到几位客户家长说起,初到美国,孩子还小,对教育方法一片迷茫,等好不容易积累够经验了,子女也长大该离开家了。而新移民美国的家长们又在重蹈着老家长们的覆辙,从头开始探索。也有的家长,每逢孩子出了问题,才心急火燎地到处请教处理方法。

小编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篇《美国教育孩子的十二项法则》,简单罗列了十二条可以说在美国属于不成文的规矩,也许因为已经被广大美国人民熟悉和应用而毋庸多做解说。这些法则确实体现在美国的校内外与家庭社会教育的指导理念中,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普通家长,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从今日起,小编将不定时为大家连载,敬请关注哦!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这条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健康环境?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有些家长有此心却不懂如何做。比如说,过分溺爱娇惯顺从孩子,由着孩子瞎吃瞎玩,不锻炼不劳动,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孩子变得好逸恶劳或者过分沉湎于某些嗜好(如电子游戏),罪魁祸首也多半是家长的怂恿。

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争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环境。如果家长打骂孩子,更属于虐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破碎家庭、长期分离的家庭更让孩子缺少归属感。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避免,家长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来安慰疏导孩子,而不可采取疏于管教或溺爱或过分严厉等极端措施,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迁怒于子女。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呢?如果你是一位家长,爱对孩子喊:“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没出息”,“你算是没指望了”之类的话语,站到孩子的立场想一想,自己会看到希望吗?

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善于说好听的话,尤其对孩子,无论他们做的如何,都常夸奖说:“干的好(Good Job)”,“太棒了(Great)”,“你真是天才”之类。这就是采用希望法则来正面激励孩子。华人家长则对孩子期待值颇高,却不善于用希望法则,而爱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还非要追究为什么丢了5分。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兴许适得其反,会扼杀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成人总是比孩子有力量,无论是拼体力还是斗智能和经验,不然多吃那么些年的干粮不是白吃了?因此大人与孩子较劲斗强本来就不平等,胜利了也不光彩。当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赛一些他们擅长的具体项目,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输赢为目的。家长、老师以及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儿来说,“激将法”是不合适的。

如果孩子与大人吵架赌气,无论谁有理,大人都要主动与他们和解。成年人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尤其对孩子,该道歉该认错要及时进行。如果家长知错不改或不认,觉得在孩子面前认错是丢脸,也会让孩子学得固执己见。

管理法则:孩子未成年前父母应管束

“子不教,父之过”在哪里都通行。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也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长视为靠山,合理的管教关怀,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问题危难会求助于家长。如果家长平时对孩子的一切(学业、表现、爱好等)太听之任之,好像是给孩子更多自由,但孩子却会感觉家长对自己“不在乎”而产生疏远。

从以上四点法则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的家教虽温情满溢但又十分“严苛”。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更离不开家长的谆谆善诱。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中国的家庭教育,在我国,做父母的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觉得孩子不应该有任何想法,应该好好学习,把成绩搞上去。至于怎么了解子女的心,怎么和子女做朋友都很少思考过。

希望以上法则能帮助到各位已经移民或即将移民美国的家长,但愿我们能从中受到启迪,走出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我要提问

标签

美国 教育 美国移民

上一篇: 看哈佛与斯坦福之间的角力

下一篇: 中美两国爱国主义教育之比较

你可能感兴趣的

为您量身定制省钱方案

津桥移民优势

Copyright 1996-京ICP备08103786号-17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16349号
北京华钜津桥联合商务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