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教育存在的巨大差异,让我们中国人不得不开始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中国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刚教授于2013年出版的《遭遇美国教育》一书中,讲述了其做访美学者时,将的10岁的儿子送进了美国学校,由此遭遇美国教育。本故事为连载,如需查看前几篇,请检索“美国遭遇教育”。
儿子进了中学,老师的要求更严格了。论文中要求引文的数量和参考书的数量,不能少于多少篇文章,多少部著作。你的论文观点如何,没人追究,但你的功夫必须下到,你的研究方法要正确,你要言之有据,注重事实!
我想起我参加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工作时的情景,在论文评议表的评语栏中,对评审人撰写评语的 ** 要求,就是要审定论文的观点是否正确。观点是否正确?逢到这时我就非常作难,论文的观点正确与否应该依据什么标准?是依据我的经验标准,还是依据这个领域的学术权威的经验标准?我想即使是扩张到以人类已有的全部经验为其判断是非的标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难道人类凭借已有经验划定的是非界限是永恒不变的吗?检验真理的 ** 标准不是实践吗?而实践恰恰是不断更新啊!我们在 ** 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他们面对全新领域进行探索性研究的时候,怎么能对他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是与非的评判呢?在我们的 ** 学术研究领域,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在思维观与方法论上犯了一个低级的却是致命的错误?
美国学校给孩子的“大型”作业,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是没有标准答案,让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对方法要求严格,训练你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三是实用性,让你去关注生活的实际,让你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和价值。这种作业你想偷懒都困难,找不到机会。
美国学校在一种表面上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基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训练,对他们的严谨、细致、专心的习性进行培养,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务实精神。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看上去和玩一样,但是对过程的要求非常细致,孩子几乎不可能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