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美国,想必大家都是充满期待的、艳羡的目光。美国以每年100多万的数量吸收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作为移民大国,移民美国的热潮更是有增无减。除了发达的经济,美国到底为何如此吸引国人呢?本文带来国内经济学家针对美国经济的中肯的专业评论。
东兴证券 ** 经济学家张岸元访谈内容:
综合国力
1、经济规模
从GDP总量来看,根据 ** 新数据,按现价美元计算,2017年中国的GDP为12.24万亿,排名第二,美国为19.36万亿,尚有差距,但差距越来越小,我们预测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仍需十年以上的时间。
2、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
人均GDP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 常用的单一指标。根据 ** 新数据计算,2017年中美两国的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分别为8836美元和59938美元,美国的人均GDP为中国的6.78倍。根据我们的预测2027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3000美元,初步达到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的下限,但是距离发达国家4万美元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1987年我们提出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 ** 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前两步目标基本实现,而对于第三步目标今年有新的表述。
2017年,我们提出了未来三十年的发展蓝图: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世界发展史来看,人均GDP从8千美元到4万美元,美国用时约26年,日本用时约31年,中国需要多久?
根据普华永道的测算,2050年中国GDP为49.85万亿美元,美国为34.10万亿美元。基于世行估计的人口数据估算人均GDP,中国在2050年的人均GDP为3.73万美元,美国为8.78万美元,差距仍然巨大。
3、经济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用来衡量生产的效率,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技术进步;二是规模经济;三是效率改进。从CTFP(按目前的购买力平价计算的TFP)来看,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但与美国差距仍然较大,不到美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一半。
劳动生产率由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和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计算得到,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或价值来表示。根据世界劳工组织的测算,21世纪以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从2000年的2023美元跃升至目前的8253美元,而美国的劳动增长率2000年就已达到81316美元,2017年已突破十万元大关,为101101美元。中国虽然增长显著,但目前的劳动生产率尚不足美国的10%,生产力有待进一步解放。
4、产业结构 ** 化水平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 ** 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 ** 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从劳动力分布来看,近10年来中国的 ** 产业就业人数平均占比为35.54%,第二产业为28.48%,第三产业为35.98%;美国的 ** 产业就业人数平均占比为1.53%,第二产业为18.95%,第三产业为79.52%。中国进步虽快,但差距依然明显。
从三次产业产出占比来看,近10年来,中国的 ** 产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9.65%,第二产业占比为45.34%,第三产业占比为45.01%;美国的 ** 产业产出占GDP的比重为1.65%,第二产业占比为29.38%,第三产业占比为68.97%。中国的二三产业的产出占比接近,与美国相比,第三产业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人类发展指数
个人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现代社会的 ** 小组成单元。一国居民的个人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人类发展指数(HDI)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创立的指标,用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全面反映各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国际社会广泛应用。
该指数由预期寿命指数(LEI)、教育指数(EI)和收入指数(II)三项基本指标构成,是三项指标的几何平均数。根据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相关资料, 2015年,在接受排名的188个国家中,中国的HDI为0.738,居第90位;美国的HDI为0.920,居第10位,说明两国居民的个人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仍有较大差别。从时间趋势来看,中国的HDI水平从1990年的0.499上升到2015年的0.738,涨幅达47.9%;美国的HDI水平比较平稳,从0.860(1990年)缓慢增加至0.920(2015年)。虽然中国的HDI在稳步上升,但其数量上与美国尚有差距。
中美人类发展指数(HDI)对比
(图片来源:东兴证券研究所)
营商环境与企业实力
1、营商环境
企业是经济活动中 ** 重要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营商环境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总理曾指出,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经营环境对激发企业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营商环境来看,根据世界银行近五年来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国的营商环境质量虽逐年改善,全球综合排名稳步上升,但与美国的相比仍有很大进步空间。近五年的数据显示,在约200个被调查国家中,中国已从96名(2014年)上升至78名,进步幅度明显,但美国一直稳居前十名。
从具体指标来看,创办企业所需时间是指完成合法经营企业所需程序的历日数。2003年以来,中国创办企业所需的平均时长为37.7天,而美国仅为5.6天。同样条件下,中国创办企业的时间成本是美国的6.7倍。通常用企业注册成本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百分比来衡量企业注册的成本,2003年以来,中国企业注册成本占人均国民总收入的百分比的平均水平为6.62%,而美国仅为0.99%。虽然近年来中国企业注册成本有所下降,但创办企业所需时间成本仍然偏高,综合来看,中国的营商环境还是明显劣于美国。
2、企业实力
2017年世界企业500强中,中国上榜公司达到115家,其中中国大陆(含香港在内,不包括台湾地区)109家,美国有132家公司上榜。从企业所属行业结构看,中国的上榜企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业、能源、炼油、采矿公司和房地产行业,而美国企业的行业分布更为多元,除了金融、能源类企业,电子、通信、装备制造等行业均有企业上榜。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64.0万亿元,约合9.63万亿美元(按照世界500强核算汇率6.6433进行折算,下同);美国企业500强总营业收入达12.06万亿美元。总体来看,在大型公司这一企业群体的比较中,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为美国企业500强的79.85%,仍有较大追赶空间。
对比两国500强前10名可以发现,从营业收入来看,8家美国企业的营业收入明显高于同位次中国企业。从行业结构来看,中国500强前10位主要为能源、金融类企业,结构较为单一;美国500强前10位行业范围更广,相对更具备创新潜力。此外,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占比为54.8%,营业收入占比为71.83%,资产占比为86.19%,国有经济持续占据主导地位,民间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居民生活水平
1、人均GNI
人均GNI是衡量一个国家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从人均GNI来看,虽然中国自2006年以来人均GNI迎来一波稳定高速的增长,但在人均收入 ** 值方面依然远远落后于美国。基于购买力平价,截至2016年,美国人均GNI水平为58030美元,而中国仅仅有15500美元,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3.74倍。
2、居民消费水平
居民消费水平可直观反映各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从现有数据分析来看,二十年来美国的个人消费支出基本保持直线上升的态势,已从1995年的4.98万亿美元跃升至2016年的12.82万亿。而中国的个人消费支出起点水平低,1995年的消费支出总额仅有0.34万亿,不及当年美国个人消费的十分之一;2016年消费支出总额为4.22万亿,但不及美国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
从人均居民 ** 终消费支出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按照2010年不变价美元计算,1990年以来,美国的人均居民 ** 终消费支出从23100.42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35525.67美元,而中国仅从1990年的205.80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2401.70美元,两国的 ** 差距扩大。综上所述,中美两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十分明显。
3、人均医疗卫生支出
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可以用来衡量一国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从世界银行的数据来看,中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远落后于美国,2014年为419美元,美国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稳步上升,2014年美国人均医疗卫生支出达到9402.5美元,是中国的22.4倍,差距十分明显。
4、耗电量
耗电量与经济活力息息相关,能反应居民生活与工业生产水平,是“克强指数”的分项指标之一。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美国的耗电量早在1984年就突破了10000人均千瓦时,虽然近几年增长势头减缓,但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中国的耗电量在2014年尚不足4000人均千瓦时,预计在2020年达到5000人均千瓦时,与美国的用电规模差距巨大。
科技实力
科技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由于中美两国制度环境差异,传统科技指标因统计口径和标准不具有比较意义,本文选择PCT专利数、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和R&D支出占GDP比重衡量中美两国科技实力的差异。
1、PCT专利
专利合作条约(PCT)是专利领域的一项国际合作条约,是该领域进行国际合作 ** 具有意义的进步标志。PCT对不同国家采取统一的专利评价标准,可以客观反映不同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从时间趋势来看,中国的PCT专利申请起步较晚,但近十年专利申请量有较大提升,美国的PCT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虽呈现下降趋势,但依旧明显领先于其他各国。截止2017年5月,美国的PCT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为24.62%,中国为20.27%,仍有差距。
2、知识产权使用费
知识产权使用费是专利权人以外的他人在使用专利时向专利权人交纳的使用费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国家的技术盈利能力和产权保护制度。现有数据表明,美国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 **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按照现价美元计算,2016年,美国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约为1222.27亿美元,而中国该项收入为11.61亿美元,仅为美国的0.95%。中国、德国和日本三国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合计仅为57.77亿美元,尚不足美国的一半。可见中国发明专利的盈利能力和美国相比差距十分明显,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急需加强。
专利申请量与知识产权使用费的严重不匹配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专利实用性较差,普遍缺乏产业化前景;二是中国具有全球 ** 好的新技术产业化条件,很多有产业化前景的知识产权不必出口,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也大多选择在中国实现产业化。
3、R&D支出
R&D支出占GDP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国家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中国R&D支出占比增长明显,从1996年的0.57%上涨到2015年的2.07%。而美国R&D支出的GDP占比常年保持在2.5%以上,显著高于中国。考虑到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约为美国的60%,所以中国R&D支出总额与美国的差距更大,若中国想在科技方面实现弯道超车,除了利用好后发优势,对科技的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育水平与人力资本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为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人才基础。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6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从现有教育成果来看,虽然中国的基础教育成果丰硕,但高等教育仍和美国差距明显。截至2015年,美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为87.00%,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仅有39.00%,尚不足美国的一半。此外,美国的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也显著高于中国,中美在教育水平上的差距明显。
1、教育投入
在教育总投入上,虽然中国的投入不断地增加,但 ** 量上与美国还具有一定差距,2010年中国的教育投入总额仅为美国教育投入的22.8%,2016年为45.82%。
在人均教育投入上,中美之间的差距更大。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教育经费水平较低。近7年以来,美国的人均教育经费保持在在2500美元以上,而我国仅为几百美元。2010年,美国人均教育经费是中国的20倍,虽然这个差距在不断缩小,但目前美国仍领先中国十倍左右。
2、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实力的综合体现。从QS世界大学排名来看,中国 ** 高校的整体实力远不如美国。近三年来,中国平均每年有32所高校入围世界排名前1000高校名单。2017年 ** 多,有39所,排名 ** 靠前的清华大学位列名单第25位;而美国平均每年有152所大学入围,2017年高校数量达157所。中美高等教育的之间巨大差距有历史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教育水平想超越美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
3、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可被定义为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和有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作用已有公论,从图中可以看出中美人力资本的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前不断增大,改革开放后逐渐缩减,但差距仍然明显。
中美人力资本指数比较
(图片来源:东兴证券研究所)
从供给侧来看,未来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危机,人口红利消失后更凸显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从需求侧来说,我国实现高质量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也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水平。
(资料来源:东兴证券研究所、 ** 经济学家论坛
数据来源:世界经济信息网)
开启新生活,了解津桥 ** 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