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教育存在的巨大差异,让我们中国人不得不开始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中国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刚教授于2013年出版的《遭遇美国教育》一书中,讲述了其做访美学者时,将的10岁的儿子送进了美国学校,由此遭遇美国教育。本故事为连载,如需查看前几篇,请检索“美国遭遇教育”。
儿子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是亚利桑那州图桑市政府的一个市政科研项目。图桑有点儿像我们中国的云南,一年中晴朗的夜空达到330 天以上,因此,美国天文观测台站都云集此地,据说美国全国科研机构的90% 的天文望远镜都在这个地区。
对天文观测来说,不仅要求空气的澄净,而且对地面的反射光的要求也很严格,越微弱越好。但是图桑又是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城市。整个城市的夜间公共照明系统的明亮度直接关系着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市民们希望这个城市夜间灯光璀璨。这样一个尖锐的矛盾,让市政府和相关科学工作者都非常头疼,始终找不到一个两全的方案。
儿子所在的中学就把这个难题拿回了学校,摆到了学生们面前。
儿子和他的同学们组成了一个课题组,在进行了短暂的研究之后,就进入了认真的先期准备工作:从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在世界范围内去寻找其他城市照明的各种布局结构,公共照明系统的 ** 新技术,把地面照明对天空反射影响降低到 ** 小程度的可行途径。
为了这个作业,孩子们走访了当地的城市照明管理机构,用电子信件向世界上一些研究城市照明的专家求教,寻找当今世界上一些 ** 新的公共照明技术。他们也走访了亚利桑那大学天文系一些天文观测机构,与天文学家们一起探讨天文观测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这个项目整整做了一个学期又加上一个暑假。 ** 后,他们从照明系统的整体布局,根据不同时段对光源强度的适时调控,灯管、灯罩、防反射装置的配备等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图桑市区新型照明系统建设的可行性报告和一组新型照明系统的规划图。
儿子全身心地投入这个作业中,忙得脚不沾地。他很得意地告诉我:“这个作业把我们都变成城市照明的专家了!”
没过多久,他们的研究报告就受到了市教育部门的嘉奖,在讨论城市照明系统的专门会议上,一群真正的专家们还请他们的课题小组去列席旁听。学校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让孩子们知道,一切学习 ** 终都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要勤于动手,要勤于思考,要实事求是。(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