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组教师。曾发表万言信《这样执着,究竟为了什么》,探讨当下教育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思考。本文节选自《名作欣赏》。此文作者围绕《美国语文》这本书为题材,以语文教学研究为出发点,分析了美国的教育为什么会在全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先,废话不多说,让我们在文章寻找答案吧!
写作不是为了考试
其实,写作就是真实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可是在中国大陆,学生入学的 ** 篇作文有可能就在撒谎,比如某小学布置《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学生不知道什么事情“有意义”,就想大致是做好事吧,于是许多学生写的无非就是捡钱帮妈妈洗衣服之类。
与中国语文写作训练的单一性和过强的功利性不同,美国很注意小论文写作,很注意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多方面的写作能力,同时注意把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大凡生活中需要的日记、书信、随笔、通知、倡议书、历史研究报告、军事研究报告、葬礼上的讲话、书籍广告、人物传记、编辑评论、旅游宣传册、照片簿的说明文字等等,都有涉及,在小说作品的课后写作练习中还有戏剧电影的改编。
更难得的是,美国语文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表达,注重培养人的生命感。比如它会提醒学生:“在写作中使用个性化语气来反映你对主题的态度。为了保持你的文章的非正式语气,你需要避免使用 ** 词汇。”而且提出明确具体的修改要求,这就摈弃了一些“大词”的误导和矫情的词语对学生真实情感的伤害。
美国语文的“微型写作”课还同时注意写作与历史的联系。比如在《论公民的不服从》后有一个报告写作,要求学生解释美国内战的起因和结果以及美国民众的反应。这些内容,语文课本上是没有的,按照我们的标准,属于历史学习范畴,语文可以不管,而美国语文这个题目设计打破了狭隘的学科切分,让学生自己查阅历史资料,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这就可以让学生获得具体的历史感知和综合思考。
在美国内战中,指挥南部联邦军队的罗伯特将军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课后的微型写作课要求:“假如你是罗伯特的儿子,写一封非正式的信,对你父亲信中的看法做出回应。”这个题不仅是社会连线,也是历史连线,让学生可以回到历史现场。
写作是通往自由的路,也是自塑人格、自我疗救、培养公民意识的工具。
在《葛底斯堡演说》后有一个写作题这样设计:“选择美国内战使你一直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写一封调查信或请求信,来收集相关信息。把你的信发给着重于研究这一阶段美国历史的机构、图书馆、或历史社团之一。使用适用于商业信函的语言和格式,使你的信收到效果。”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样的作业能不能落实,但能够想到这些,让学生去做就能够看出《美国语文》的编写理念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他们是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的思考的,这样写作,学生有现场感,有具体的情境,学生更容易写出特色,写出个性,而我们的阅读和写作在更多情况下呈现一种油水分离的状况。
美国语文鼓励孩子说真话,提倡真实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因为批判意识是一种创造意识,能够始终保持自我的在场,灵魂的在场,能够让一个人不断超越自己。
比如在《战争插曲》的写作训练中有这样的练习:“写一篇报纸社论,揭露疾病和恶劣的卫生条件是战争中的 ** 大杀手。”这和我们每每要求“宏大抒情”的写作宣传要求是多么的不相符,似乎就在鼓励学生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说出真相,捍卫新闻真实,捍卫新闻良知。我们现在常常看到美国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敢于提出敏感问题,写作中敢于报道社会真相,是否和从小进行的这种训练有关?
而且美国语文的课后写作训练也很有意思,操作性很强,每一个训练都有一个具体目标要求,不像我们几十年的作文训练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加之应试八股的摧残,学生作文基本处于和应试同构的单质化、模式化之中,对真实的拒绝也让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塑造成为镜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