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移民资讯 >

全民焦虑时代,谁按下了中国人的快进键?

2017-01-05

两天前,罗振宇的人生中第二次大型讲演《时间的朋友》,一如既往的精彩,一如既往的激动跨年。

在罗振宇看来,在“流量获取或越来越难”的当下,未来商业战争的决胜之地只有一个——时间。

可谁都知道,时间一去不返,于是中国人不可避免的,全民焦虑起来:快啊,这是一个抢钱的时代,你怎么还在磨叽?你看看人家马云,看看人家刘强东!

我想起上世纪70年代安东尼奥尼所拍纪录片《中国》,意外为中国保留了那个年代国人淡定的一面。倘若这位意大利导演今天再来,会发现中国淡定不再,代之以急急火火的追名逐利。

中国梦甚嚣尘上,中国人焦虑了。

身份焦虑中的中国人

陈丹青在上次《新周刊》的“生活方式论坛”上感叹人们的生活总是被“规定”着。所幸,他干了两件无用的事:写文章与画画。所谓艺术家就是能干自己认为爽的事的人。

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人们被闹革命、批判、下乡、回城规定了;在计划体制下,人被粮票、布票、油票等规定了。

现在,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们又陷入商业集权的规定,被电脑、马桶、空调和手机规定了。陈丹青在现场发问:我们今天谁可以不靠手机过日子,请站起来!要不就活在被权力规定的生活下,要不就活在被商业规定的生活中。

中国古人被三纲五常规定着,淡定安逸。改革开放前有单位规定着,生老病死有人管。现在没人规定了,那就接受市场经济的苦逼历练吧!

生活方式就是限制方式。你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就是选择了某种限制,无一例外。

卢梭早就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相对三纲五常和单位领导,本人宁愿选择被商品经济规定。理由简单,因为有相对的选择的自由(Freedom of choice)。

焦虑是自由的伴随物。当你能相对“自由”地追名逐利时,焦虑即 ** 增加。《身份的焦虑》(Status Anxiety)的作者阿兰·德波顿提示中国人:新的经济自由使数亿中国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然而,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一个已经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东渡到了中国:那就是身份的焦虑。

“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不管我们是一帆风顺、步步高升,还是举步维艰、江河日下,都难以摆脱这种烦恼。为何身份的问题会令我们寝食难安呢?

原因甚为简单,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情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颜逢迎;而一旦被扫地出门,就只落得人走茶凉了。其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惟恐失去身份地位……”

是的,每时每刻都被成功人士的故事所包围。传媒、饭桌、颁奖会,无孔不入地叫嚣:要成功!要成功!我们能接受一个远在天边人的成功,却不能接受一个身边人的晋升或中彩。

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感叹:“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到底为了什么呢?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

对人 ** 严厉的惩罚就是把他仍到繁华的大街上却无人关注。

假如“自我”是一个气球,里面装着别人对你的评价,那你就被别人尊重或鄙视规定了。

对身份地位的渴望,同人类的任何欲望一样,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激发潜能、力争上游、阻止离经叛道的行径。

于是你不可避免患上身份的焦虑症。而做一些“离经叛道的行径”或许正是救赎之道——做些无用之事以治愈时代焦虑症。

你有过一个幸福的童年吗?

关于该不该让孩子做“没用”的事,力挺派认为“没用”的东西 ** 有价值。伟大的艺术都是在“没有用”的情况下诞生的。

但多数中国人成长的路径,都是被逼去做那些社会认可的“有用的事”、“正确的事”,我想,这正是这个时代不快乐的根源。

逼孩子去学奥数、学英语是“有用的事”;让孩子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管理好情绪是“无用的事”,而往往这些看似无用的事却又与孩子的幸福息息相关。

我们孩子们的生活被格式化为单一的应试教育菜单,你不选择,就被抛到这架庞大的成功机器之外。

国外教育界日益提倡一个人“同理心”的重要:一种能深刻感知和分享他人情绪的能力,所谓感同身受。“同理心”是同情心的前提,被《全新思维》的作者概括为右脑六大能力之一。

我以为,微博就是个锻炼人同理心的地方,是对现行教育缺失的一种意外补偿。90后为何频频被曝发飚?从小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的温室,基本没有机会领教这个真实世界是怎么看他们的。

我可以自豪地说,我领孩子去捉过蛐蛐、钓过鱼,让他们夜晚走过玉米地。但多数时候,为了“培养成人”,经常逼其就社会的范。不打不成材。

打儿子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在长大可能没出息但有个快乐童年,与长大变成功人士但童年痛苦之间,我倾向于前者,但总有反复。我清楚,这是社会拧巴父母,父母再拧巴孩子。

杨振宁曾寄语年轻的清华校友们:“发现偏好、培养偏好、发展偏好”。

他说得没错,人有18种天赋,发现一种你就跳出来了。让艺术系的过英语关,让物理系的过政治关,那是“毁人不倦”。

我读了十七年的书, ** 后发现,90%所学是无用的。你说说,啥是有用的事,啥是无用的事?鼓励去做无用之事,你可能说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痛,尤其对那些贫家子弟。“我用了18年夜以继日地苦读,才有资格跟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在中国,读书是穷苦阶层改变身份的 ** 途径,他们无“爹”可拼,哪有功夫做“无用的事”?时代正做一个国家崛起、经济腾飞的大局,把所有人裹挟其中——你被胁迫着去追求成功。可我告诉你,当所有人都在苦逼的成功大道上狂奔时,其结果可能是崩溃。

假如有可能,停下来做些看似无用之事,笑看风云吧。

想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关注津桥移民官方微信:jinqiaoyimin,或拨打:400-650-8585,免费咨询!

我要提问

标签

全民焦虑 中国人 中国梦

上一篇: 雾霾卷土重来,移民海外势在必行!

下一篇: 为什么中国人一有钱就想要移民?

你可能感兴趣的

为您量身定制省钱方案

津桥移民优势

Copyright 1996-京ICP备08103786号-17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16349号
北京华钜津桥联合商务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