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一则让城乡居民增收的意见性文件,在网上瞬间炸开了锅。“年收12万是高收入要加税”的消息在相继在各大公众号和朋友圈流传。
10月24日下午,新华社出面辟谣表示:“多位熟知个税改革的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专家回应说,这一观点是误读,纯属谣言,12万元不是划分高低收入人群的界限。”
谣言为何传得满城风雨?
这则广为流传的假消息,发酵自国务院新近发布的《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到,将进一步减轻中等以下收入者税负,同时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堵塞高收入者非正规收入渠道,发挥收入调节功能。 显而易见,《意见》中并没有明确“高收入”的标准,更没有将“年收入12万以上”定义为高收入人群。然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高收入者”和“税收调节”被替换成了“年薪12万以上”和“加税”。 早在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便要求对高收入者实行自行申报纳税,标准之一正是个人年收入12万元以上。2010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再次提到“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是纳税人的法定义务,是加强高收入者征管的重要措施。”但这些并未提到年所得12万以上属于高收入群体。
正是传播不严谨,接下来的误读和推演,不断推波助澜。
很多人笑了却有更多中产哭了
虽然这条消息并没有具体政策证实,但这条消息引发的热议,却反应出了中产阶层的焦虑,纷纷表示要哭了!
在这个语义含混的互联网话语时代,少有一个概念像“中产阶级”这样牵动神经,同时又充满理解上的不确定性。随着过去三十年间,阶级话语在公共话语体系中的逐步淡化,阶级的辨识度已然不如从前那样清晰。直到21世纪,“权贵阶级”、“新农民工阶级”、“中产阶级”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阶级的观念才再度被唤醒。
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义,无论是从时间向度还是空间向度来谈,都相当繁复。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中,定义之一是:人们在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相当满足,但尚未达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阶级或阶层。
一般来说,中国中产阶级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分布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
2. 年龄在25岁到45岁之间
3. 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具有专业的能力
4. 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也有以技术为基础的体力劳动
5. 靠薪资为生,家庭年收入约在7万—28万人民币之间;每月能自由支配至少三分之一的个人薪资(房费、水电费、保险、各种贷款等基本花销除外)
6. 生活有一定闲暇,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对劳动、工作对象多有一定的管理权和分配权。
没有安全感,中产成移民中坚力量
2015年10月13日瑞士信贷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度《全球财富报告》称,如果以财富存量来测算中国的中产阶级规模,一个成年人至少拥有28000美元的中产群体超过1.09亿,相较于21世纪初规模扩大了5倍,占总人口的10.3%。时至今日,这一数量已经增长到2.25亿,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和财富总额均居世界首位。
对于35岁以后的中产阶级而言,虽然眼下日子过得不错,但一场大病或意外就可能会一贫如洗。除了医疗,子女的教育、结婚、自身的养老费用,都开销不菲。自己几乎是在用生命在赚钱,钱却好像始终不够用。是大多数人的心理常态。
飞速的经济增长和急剧的社会变迁,让人们有了强烈的物质欲求,这种物质欲求只会不断提升,不会封顶。当个人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薪资的高速增长很难持续,但欲望确是无穷无尽。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希望落空的倦怠感。而这种倦怠感,恰恰是快乐和健康的大敌。于是人们想到了逃避、逃离。
现实和固有认识的断裂,让他们不得不自寻出路,一方面通过拼命工作、牺牲休息或健康。另一方面,他们却发现,职位竞争的激烈超出想象,他们有可能随时失掉工作,也可能沮丧地发现自己的工资还不如保姆和保洁。房价自2006年以来,经历了十年狂飙突进,也已让人望而却步。
当生活逐渐失去了起码的稳定感和安全感。面对这种现状,他们既无力改变也不愿担惊受怕。而国外优质的教育,健康的环境,安全的食品,规范的法律,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于是,海外移民潮、购房潮不再止步于 ** 社会,而是渗透进了中产阶级,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然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成为了移民的主流人群。
津桥移民专家称,对于中产阶级来说,美国EB-5投资移民性价比是 ** 高的,投资额较低、要求简单、办理快速,成功移民后可享受美国教育、医疗等高品质福利待遇。由于距离12月9日法案到期的日子愈来愈近,投资金额极有可能从50万美金涨至80万美金,资金来源解释要求也会变得更加严格。因此,对移民有需求的中产阶级人士需尽快选择好的项目,尽早办理!
想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关注津桥移民官方微信:jinqiaoyimin,或拨打:400-650-8585,免费咨询!